50-60

苏衡脑门,嗔道。

  苏衡以七岁稚龄,将延州伤病营管理得井井有条,又聪慧过人,一身医术远胜太医局数百医学生。延州城中,不知有多少人暗恨苏衡为何不是自家孩子。看看人家七岁是何模样,再看看自家瓜娃子是何模样!人比人真是气死人!

  但是,范家父子与苏衡相熟之后,却深知苏衡并不是他表面上看着那般清冷端方,稳重识礼,而是与他师傅一般,有着戏谑人的恶趣味。只不过贵生道人对这一点并不做遮掩,苏衡则是只在亲近在意之人面前才会展露这一面。

  “对了范爷爷,那位儒生姓甚名谁?”苏衡想起来还不知道那位勇武的儒生叫什么。

  “姓张名载,字子厚。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后生。”

  “咔嚓!咔嚓!”狄咏啃着一根又一根环饼,啃得不亦乐乎,脸上还沾了不少环饼上的黑芝麻,

  张载……这个名字总觉得很耳熟,到底是在哪里听过……苏衡注视着积雪的庭院,努力回想,放在手边的环饼一动都没动过。

  “阿衡,你想什么呢?咔嚓咔嚓!这般入神。咔嚓咔嚓!”环饼酥脆掉渣,狄咏一边啃一边问苏衡。

  “我在想那位被范大人劝回去念书的儒生。”苏衡回过神来,也拿起碟中环饼咬了一口。这环饼炸得金黄发硬,上面还撒了不少黑芝麻,与后世的麻花差不了多少。

  “哦——你是在想范大人劝学这件事呀。这事儿已经传遍整个延州城啦,茶摊里的说书人还专门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个话本呢!”狄咏抹了一把脸,把脸上的黑芝麻全都弄了下来。

  “还有这事?”苏衡每日除了去伤病营就是在家中钻研医书,从没去听过人说书,还真不知道范仲淹劝学一事已经成为类似“司马光砸缸”这样的名人故事了。

  “对啊”,狄咏理所当然地点头,“不过,那儒生已经离开延州回家去啦。”

  “你如何得知?”苏衡奇道。

  “说书人说的!”狄咏又拿起一根环饼开始肯啃啃,“那儒生与范大人交谈过后,就带着范大人所赠的《中庸》回横渠去啦!”

  横渠?苏衡想起来了,张载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横渠先生,关学的创立者。他的横渠四句——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利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,可谓振聋发聩。

  原来,张载年轻时还起过投笔从戎的念头?若不是范爷爷惜才,把人劝住了,说不定北宋便会从此少了一位名儒与大教育家了。

  “阿衡,听说你昨日去范大人家用饭去了,范大人的家会不会特别大呀?他们家吃的会不会都是什么龙肝凤髓之类的?”狄咏啃着环饼,突然想起一事,于是八卦兮兮地问道。

  “……”苏衡沉默一瞬,才道,“范大人家也就比你我两家稍大些,至于吃食,范家的饭菜与我们平日吃的没什么不同,除了——”

  “除了什么?”狄咏期待地问。

  “除了饭菜味道比我们往常吃的要清淡些。”苏衡慢条斯理地说。

  “啊——就这样?”狄咏很是失望。

  “嗯。”苏衡缓缓点头。

  “唉,没意思。”狄咏撇撇嘴。

  “我还得知一件与你阿父有关的事。”苏衡慢悠悠地补充道。

  “什么什么?快说!”狄咏果然又被钓起胃口。

  “范大人与范泾原路的韩琦韩大人联名写了一道专折,向朝廷举荐边关将才。你阿父的名字,就排在第一等第一位。”苏衡慢条斯理道。

  “真的?!”狄咏一下子站了起来,激动地蹦跳了好几下,“我阿父真厉害!”

  “阿衡,剩下的环饼都给你,我要去练箭了!我也要努力,早日成为像阿父一样厉害的将军!”狄咏冷静下来后,把他的那碟子乳饼一股脑地塞给苏衡,自己一溜烟地跑回家拿弓练箭了。

  苏衡看着狄咏的背影摇摇头,默默回想着被范仲淹与韩琦两位边关重臣列为第一等的四个名字:狄青、王信、种世衡、范全。

  嗯,倒有一半是他认识的。

  第58章 第58章八岁生辰

  热闹的新年一过,延州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

  北地春初寒甚,风雪尤大,街上的行人都裹紧了冬衣,将两手揣进衣袖里,闷头赶路。路边的食摊也盖实了锅盖,防止锅内热汤被北风吹凉。一晚热腾腾的羊肉汤下肚,食客们终于感觉暖和上些许,冻僵的四肢换了过来,重新有了赶路的力气。

  “走走走,别磨蹭了。伤病营离苏小大夫家不过几里路,哪里就冻死你们了。”韩军头冲还赖在食摊上揉肚子的同袍们翻了个白眼。

  “来了来了!”那十位军汉粗犷地一抹嘴,扔下粗陶碗就起身跟了上来,嘴里还不忘给自己辩解,“俺们不是磨蹭。俺们这么多人,怕苏小大夫家里没那么多吃食。俺们先吃饱了再去,省得给苏小大夫增加负担。”

  “呵呵”,韩军头冷笑两声,“是吗?那到了地儿,狄夫人做的腊肉焖饭你们可别吃。”

  一众兵士个顶个地能吃,明明刚胡噜了一大海碗的羊肉汤饼,一听见有腊肉焖饭,立刻两眼放光,纷纷叫嚷着:“还有腊肉焖饭!

  不行,俺们要吃!俺们还能吃!”

  “行了行了”,韩军头被他们烦得不行,“还去不去苏小大夫家了?”

  “当然要去!”饭桶们异口同声应道。

  “那还不快走!”韩军头没好气地随机挑选一位兵士踹了一脚。

 &emsp

上一页下一页